年輕人為什麼更愛「線上學習」?5個行為關鍵點

從數據看見行為改變:五年變化、未來趨勢與五個學習偏好關鍵

· 部落格

前言

從疫情時代的遠距必要,到現今成為主流的自我進修選項,線上學習在年輕族群中快速普及。特別是Z世代(出生於1997–2012年)與千禧世代初期,線上課程不再只是「替代方案」,而逐漸成為「日常選擇」。根據報告顯示,這群年輕人正以全新行為模式參與線上學習,本文將從五大面向解析背後的行為動機與未來趨勢。

1. 非同步學習成為主流選擇

根據多個平台的統計,18–24 歲用戶對「非同步課程」(On-Demand Learning)表現出高度偏好。這種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的學習方式,讓學生可以依自己的節奏規劃學習,對大學生、實習生與斜槓工作者而言尤其具吸引力。數據顯示,非同步型態的課程逐漸成為主流,並且平台設計本身也偏向非同步學習,推動了用戶的學習偏好轉移。

2. 學習短影音化:5–10 分鐘掌握知識點

許多線上學習平台近年來將影片內容模組化,將長達 30–60 分鐘的課程拆分成 5–10 分鐘一單元。這樣的內容形式對應Z世代「快速吸收、即看即學」的偏好行為。根據報告,短影片內容在數位教育中正持續增長,並且顯著提高了學習者的完課率與參與度。

3. 社群互動與成就感是動力關鍵

年輕世代不僅重視學習內容,也重視與他人互動的社群感。調查研究顯示,Z世代將「社群互動」視為選擇學習資源的參考之一。許多平台已經開始設置社群功能,如「同學會社群」與「學習圈」,以提升學習黏著度。這些社群互動功能增強了學習過程中的動力,並且提高了學習成果。

4. CP值導向:價格與回報需明確

根據調查,大多數年輕學習者報名線上課程的主要動機為「職涯發展」與「技能補強」。他們偏好價格合理、內容密集且能快速完成的課程。這些課程通常會設定在 NT$1000 以下,並能在一週內完成,這樣的設計讓學習者能在短時間內看到回報並應用到工作或創業中。

5. 多元場景:社群平台也能學

除了傳統課程平台外,TikTok、Instagram Reels 等短影音平台也出現許多「知識型創作者」,他們分享的內容不僅限於娛樂,還包括專業知識與技能補充。根據調查,許多年輕人透過這些社群平台進行學習,這些非正式學習場景已成為年輕人「邊滑邊學」的新選擇。

結語:線上學習,將不只是平台,而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

五年來,線上學習的「平台化」讓學習變得容易入手;但接下來的一年,我們預期「場景化」與「社交化」將成為關鍵。隨著生成式AI、微型課程、虛實整合學習法興起,學習不再是單一任務,而是潛入日常的生活習慣。年輕人正用他們的方式重新定義「學習」這件事,這波浪潮不容忽視。